曾醫師對進食的看法!

曾醫師牙醫學知識

曾醫師請問你怎麼吃?

一般人認為疾病是由醫生和藥物來治療,但是我認為自己必須面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最好瞭解其生理現象及病理發展,以避免不當的行為傷了身體。以下是我對進食的看法,僅供參考。

吃東西一定要細嚼慢咽,食物一定要徹底咬碎,一口食物要咀嚼30次以上,目的是:

1) 將食物咬碎,使食糜變成細小分子,讓胃不再花力氣將他們碾碎,能即刻進入胃酸分解的步驟。

2) 咀嚼的動作刺激大腦,讓口水充分的分泌,口水裡面有非常多的酵素或稱為酶(Enzyme),可以幫助食物的消化。

唾液的生理現象

唾液主要由腮腺(parotid gland)、頜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和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這三對唾液腺共同分泌出來。

唾液的分泌受到大腦皮層的控制,也會受到飲食、環境、年齡以及情緒或唾液腺病變等影響。眼睛看到吃的東西,嘴巴咬到食物,都會刺激大腦皮層,告訴唾液腺要開始分泌了。人每日分泌1-1.5公升的唾液,年紀越長口水分泌越少。

牙周病的形成

每餐飯後,食物殘渣最容易集結在兩顆牙齒間的牙縫中,這些食物殘渣外層形成細菌生物膜,就是牙菌斑。牙菌斑形成久了就會有一些礦物鹽的沈積,成分主要為鈣、磷等無機物。

這些些礦物鹽的沈積會慢慢變大變堅實,就是所謂的牙結石。

牙結石貼附著在牙齦與牙齒的交接處,慢慢變大變厚的牙結石由於完全貼附在牙根上,身體就無法再認出這是自己的牙齒,開始排斥包覆有牙結石的牙齒。由於身體的排斥作用造成牙齒被身體排斥,生牙周病的牙齒就浮腫起來,一咬到就痛。

漸漸被長大牙結石推開的牙齦讓牙齒看起來變長,其實是牙齦萎縮所造成,當然這個時候齒槽骨高度也就下降,齒槽骨對牙齒的支撐也就降低。

由於牙結石的形成,牙齒跟牙齦之間就會形成囊袋,囊袋形成之後就更容易讓食物及唾液的渣渣掉進去而形成更嚴重的牙周病。

刷牙是防止牙周病最簡易的方法


解決牙周病最簡易有效的方法就是每餐飯後用牙線清潔牙縫並勤刷牙,去除牙菌斑、如此一來後面的牙結石及牙周囊袋就不會形成了。
當然這是在牙結石未造成太大破壞之前才來得及治療。少量的牙結石可以請牙醫師清除、牙周過大的破壞有時需要做牙周手術才可挽救。

臨床上我都是以「牙菌斑顯示劑」教導我的病患,如何自我有效的清除牙菌斑。

刷牙的目的主要就是要去除牙菌斑、而不是在牙齒表面都亂刷一通,不對的刷牙方式不但刷不到也去除不了牙菌斑,而且會把牙齒表層的法瑯質刷壞造成牙齒過敏。臨床上看到很多成人都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刷牙,牙菌斑不但沒有刷掉,好好的牙齒也被刷壞了非常可惜。

所以正確的刷牙方式是要學習的,就像學游泳或拿筷子一樣,不是一次就學會,是要被教導的。

刷牙時機與用什麼刷牙


口腔過一段時間沒有吃東西之後口腔的環境會慢慢變酸,但是一旦我們口腔接觸食物,咀嚼的動作就會叫醒大腦,唾液腺就開始分泌唾液,由於唾液的P H值是7.4所以就會把微酸性的環境拉到微鹼。

微鹼性的口腔環境會使得牙釉質得以再礦物質化,牙釉質再礦物質化使得牙釉質得到修復的機會,因此只要口腔在鹼性的環境下,飯後就不需要立刻刷牙。但是飯後多久要刷牙,就要看吃的食物到底有多少酸性的成分而決定,飯後吃了水果所變成的酸化環境的口腔,就要馬上去刷牙。

刷牙所用的牙膏我認為簡單而又好的就是小蘇打碳酸氫鈉(baking soda),它可以讓口腔環境立刻變鹼,可以保護我們的牙釉質,使得牙釉質得以再礦物質化。

每個人因為他的牙齒狀況不一樣,所以口腔清潔的方式也不一樣,這要請教您的牙醫,讓他告訴您適合您的口腔清潔方式。

電動牙刷比手動牙刷更有清潔效率,但是使用牙線又比刷牙更重要。

血管疾病與牙周病


目前醫學報導已經知道,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有很高的比例有牙周病,所以每個人都要注意口腔衛生,避免牙周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牙周病的細菌會隨著身體的血液循環而散佈到全身,這些病菌會造成發炎產生許多自由基,也進一步傷害身體。

食物的種類及其選擇


從人類口腔的結構來看,32顆牙齒當中,處理肉類食物的只有4顆犬齒,其他都是處理植物性食物,主要用來研磨。所以我們吃的食物類別當中、動物性食物一份,其他七份應該吃植物性食物,如此吃才合乎我們身體所需要。

少量多餐好嗎?


許多有糖尿病的患者常說他們的飲食必需要少量多餐,諸不知道這才是引發糖尿病的根源。由於全身血液中的葡萄糖的總量不能超過5克,過多的葡萄糖必須由胰島素帶到肝或脂肪中。少量多餐使得開始的時候,每一次餐後引發胰臟分泌胰島素,將血管內過多的葡萄糖運送至身體其他器官中去儲存。一天要是吃太多餐的話,一直多次的分泌胰島素的胰臟太累了就開始罷工,胰島素阻抗一但形成,胰島素的分泌就會不足,血糖就漸漸升高,第二型糖尿病就形成了。

那為什麼會一直感覺到要吃東西呢?其實就是因為嘴饞或是吃的東西沒有足夠的營養素,身體一直處於飢餓的狀態。所以說一天不能吃太多餐,可以的話就吃兩餐,兩餐之間限在八小時內,實行168斷食法。

不要只吃好吃的東西,要知道自己吃了什麼,少吃油炸的東西,注意食物所烹飪的用油,儘量選有營養的東西吃,要保護自己的肝臟,胰臟…等,不要讓身體的器官太累。

所以說少量多餐很不好!

吃東西的時候要先吃蔬菜還是先吃肉?

 
事實上先吃菜或先吃肉都可以,但是他們有不一樣的目的,要看你的著眼點在哪裡。

因為蔬菜中有很多的酵素,但是它們一旦碰到高濃度的胃酸它就很容易被分解,所以趁胃酸還沒有分泌很多的時候先進食蔬菜可能可以保有較多的酵素。

但是如果你著眼點在胃酸不足的人,他就應該先吃蛋白質的東西,讓蛋白質刺激胃璧細包,讓胃酸儘量分泌,以分解後序進入胃中的食物。甚至於在進食之前有喝一點酸的東西,像蘋果醋之類的酸性液體以幫助胃酸消化食物。

胃酸不足會造成胃的賁門閉鎖不全,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主因,解決的辦法就是想辦法增加胃酸而不是口服抑制胃酸劑。(您還是得詢問胃腸科醫師而不要自行服藥)

未完全被胃酸分解的食物會怎樣?

 
食物進入胃中大約4-5小時後即進入十二指腸,此時胰臟立刻分泌鹼性的胰液幫助中和胃部送來酸的食糜,膽汁也是鹼性的,他們都是來中和胃酸的。

小腸在正常情況下是無菌的,但是如果口腔的咀嚼不測底,食物碎屑不夠細,小腸無法再分解吸收,未消化的食糜在體溫37度的環境下變成細菌的培養基,細菌及病毒所分泌的毒素,刺激腸粘膜造成以下兩點:

1) 腸黏膜細胞如果受到食物中過敏原、壞菌等應激物的刺激破壞,就會產生解連蛋白(ZONULIN),解連蛋白會破壞腸黏膜表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蛋白(tight junction protein),導致原本緊密連接的細胞間的防衛出現鬆動缺口,導致可滲透性增加。

2) 免疫反應的結果造成腸漏

由於腸的可滲透性增加而產生了腸漏,因此大量的過敏原等應激物就會穿透腸黏膜,進入腸黏膜下方的緊實層。

腸漏症患者嚴重之後就可能變成腸躁症,由以上可見,沒有將食物測底咬碎及胃酸不足所造成的結果,小腸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我在臨床上看到牙齒咀嚼功能不好的患者,不但不能真正享受美食,胃腸等消化及吸收系統也好不了!

上醫治未病,最好的對策就是平日保養好身體,生活進食要健康正常,強健身體,就能過著無病的生活。感恩閱讀!